据书生家电网报道,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卡奇金近日开发出一项革命性画作修复技术。面对一幅严重受损的15世纪匿名油画《圣母朝拜圣婴》,他借助AI与打印技术,仅用3.5小时便完成视觉复原——这比传统手工修复节省近230小时。
卡奇金首先清除画作后期涂层,保留原始颜料。随后利用高精度设备扫描画面,通过其编写的AI系统分析超过5600处受损区域。AI依据笔触风格与色彩纹理,从5万余种色调中筛选最优方案进行图像重建。最终,他将数字修复画面打印至超薄塑料膜上,精准覆盖受损部位,原件未添加任何新颜料。
这项技术具备“可逆性”与“高度透明”特点:覆盖薄膜可随时撕除,修复过程数据全程记录。研究成果已在《自然》期刊发布,引发欧洲学界激烈讨论。
德国文物修复专家海登赖希警示,AI仅凭图像逻辑运作可能违背修复伦理。他举例指出,AI曾将其他画作元素“拼贴”进圣婴头部,虽风格协调却无历史依据,违反《威尼斯宪章》关于“修复须基于可考据证据,禁止创造性再现”的原则。“历史伤痕本身即是文物价值。”海登赖希强调。
挪威奥斯陆大学修复专家库茨克则持乐观态度。他认为该技术融合艺术史、修复学与计算机科学,对资金有限的中小型博物馆尤其珍贵。“它能以低成本让尘封画作重焕生机。”库茨克表示。这场围绕AI修复的争论,正重新定义文物保护的边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