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轩高科实验室传出机械臂运转声——0.2GWh全固态电池产线启动预量产,年产能可装备400辆电动轿车。首席科学家朱星宝向记者展示银灰色电芯样品时坦言:“五年内仍是半固态的天下。”而千里外的清陶能源车间,工人正调试设备,其创始人李峥承诺首款车用全固态电池将于年底下线。
这场竞速背后是技术路线分化:宁德时代、比亚迪押注硫化物路线,国轩高科同步布局半固态与全固态双路径。硫化物电解质虽被中日企业视为最优解,但成本高达传统电池三倍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早在行业论坛断言:“2025年量产全固态是空谈,实验室到生产线至少需十年。”
矛盾数据折射产业困局:清陶能源宣称2027年实现批量交付,国轩却将12GWh产能留给“过渡性”准固态电池。工程师私下透露,当前全固态样品循环寿命仅500次,不及量产要求的1500次。而硫化物遇水产生剧毒硫化氢的缺陷,更让生产线必须全程氩气保护。
东京传来的消息加剧紧迫感——丰田已攻克硫化物电芯界面阻抗难题,计划2028年装车。中科院某实验室负责人摩挲着日方专利文件复印件:“他们用纳米涂层把离子电导率提升三倍,我们还在试错添加剂配方。”窗外的北京亦庄,清陶能源新投产的真空车间正彻夜通明,墙上的倒计时牌显示离2027年量产目标还剩702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