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视起底虹膜写真暗藏风险

政策法规
分享至
评论

  近期,“虹膜写真”作为一种新兴的摄影方式在网络走红。这种写真利用高清摄影工具捕捉人眼虹膜的纹理细节,并进行后期特效处理,因其独特性和艺术性受到年轻人的追捧。然而,虹膜作为重要的生物特征信息,已被应用于一些识别技术领域。专家指出,拍摄“虹膜写真”可能导致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泄露,存在安全隐患。虹膜识别的安全等级一直被认为是生物识别方案中最高的,因此,这种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。

  针对商家宣称的“只有三维立体的虹膜特征图片泄露才会造成安全隐患”的说法,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专家孙哲南表示,这种说法并不成立。多年的黑客攻击拦截经验表明,黑客可以利用平面虹膜照片,通过技术手段将其还原到眼球模型,从而完成破解。专家还在记者见证下,利用虹膜写真照片成功破解了虹膜识别终端,证实了平面照片同样可以用于破解虹膜门锁等设备。这表明,即使是经过后期修饰的虹膜写真照片,仍然存在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风险。

  记者调查发现,部分“虹膜写真”商家在拍摄后会保留顾客的底片,甚至有商家将近一个月的顾客底片都保存在电脑中,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。律师提醒消费者,不法分子一旦获得虹膜信息,并与其他个人信息相结合,极有可能导致消费者遭受财产损失。专家建议,消费者在追求潮流的同时,应提高安全意识,谨慎对待个人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和使用,避免不必要的风险。

THE END

数码评测